三月九日寻戏指南:水袖轻扬处人间正芳菲
3月9日的哪里有戏曲
三月九日寻戏指南:水袖轻扬处人间正芳菲
三月江南烟雨浓,正是梨园好光景。当春日的细雨浸润青石巷陌,那些隐于市井的戏楼茶寮便悄然热闹起来。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,总在春分前后格外活跃。推开朱漆斑驳的木门,且随我循着咿呀的胡琴声,探访三月九日不可错过的戏曲盛宴。
一、粉墨氍毹觅春踪
城南凤凰剧院的水牌上,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戏码已悬挂多日。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戏园,至今保留着三面敞开的观戏格局。台前八仙桌配盖碗茶,后台隐约可见旦角对镜贴花黄的侧影。当杜丽娘的水袖拂过雕花栏杆,四百年前的生死至情便在这方寸之间复活。
城隍庙旁的得月楼茶馆,每逢双数日便有苏州评弹专场。三楼临窗雅座能将护城河的春波尽收眼底,弦索叮咚里,说书先生正说到《三笑》中唐伯虎点秋香的妙处。这里不设固定座席,听客们捧着茶壶随意落座,兴起时跟着哼唱几句,倒比台上的演出更添几分鲜活。
运河畔的露天戏台,三月九日恰逢越剧《梁祝》全本连演。暮色初临时分,两岸灯笼次第亮起,乌篷船载着戏迷缓缓聚拢。当祝英台化作彩蝶的刹那,船家会默契地熄灭船灯,只余戏台上一束追光,映得水波里的倒影如幻似真。
二、曲苑深处有真味
城西文化馆的小剧场里,京剧票友正在排练《贵妃醉酒》。这些银发票友多是国营剧团的退休演员,杨玉环的凤冠霞帔锁在樟木箱中数十年,如今重新穿戴时,尺寸竟仍合衬如初。观众席前排总坐着几位穿中山装的老人,他们闭目击节的模样,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。
古玩市场深处的曲社雅集,三月九日将上演罕见的弋阳腔折子戏。斑竹帘后,老乐师调试着形制古旧的筚篥,这种源自龟兹的乐器已鲜少在当代舞台出现。曲谱用的是工尺谱,唱词里保留着大量宋元古语,恍如打开了一部活的戏曲化石。
高校戏曲社团的春季汇演,今年别出心裁推出戏曲快闪。青石板上突然响起的莲花落,教学楼转角飘来的黄梅调,图书馆前即兴上演的川剧变脸……这些年轻的面孔正在用现代语法解构传统,让古老艺术在春日校园里绽放新芽。
三、且将新火试新茶
建议提前半小时入场,在戏园门前的点心铺买份核桃酥。刚出炉的酥皮带着焦香,配着场间递上的雨前茶,这是老戏迷们心照不宣的仪式。散场后不妨沿着后台小巷走走,或许能遇见卸了妆的角儿在馄饨摊前吃夜宵,戏服下露出运动鞋的细节,倒比台上的悲欢更让人会心。
这个三月九日,无论是雕梁画栋的大戏院,还是苔痕斑驳的古戏台,总有一处能安放你对传统艺术的向往。当春夜的暖风裹挟着戏文掠过耳畔,你会明白:戏曲从未远离,它只是化作城市肌理,静候知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