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淮南本地有哪些戏曲

老戏台里的淮南腔:咿呀声里藏着几代人的悲欢

在淮南大通区老城巷弄深处,每逢阴历初七的清晨,总有三三两两的老戏迷拎着马扎往城隍庙方向走。斑驳的朱漆戏台上,七十八岁的张怀玉师傅正对着铜镜勾脸谱,手里那支用了三十年的狼毫笔蘸着朱砂,在眼角细细描出一朵莲花。台下此起彼伏的咳嗽声里,一段淮南推剧的过门锣鼓骤然响起,惊得檐角晒太阳的狸花猫窜上了老槐树。

一、淮水滋养的戏魂

淮南戏曲的根脉深扎在煤与水的记忆里。清朝光绪年间,淮河船工号子与窑工夯歌在码头碰撞出最初的韵律,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寿州大鼓书艺人王少航在田家庵茶馆说书时,把皖北坠子的婉转糅进了淮南方言。这种说半句、唱半句的独特唱法,逐渐演变成今天推剧的雏形。

在八公山下的古村落,至今保留着戏台对煤井的奇特格局。早年窑工们下井前要听一段《窑神记》,升井后必看《平窑鬼》,这些带着煤灰味的剧目里,至今能听到铁镐凿击煤层的节奏。老艺人李德昌回忆,五十年代矿工们用安全帽装馒头,边啃边看《煤海情》的场景,比现在任何3D电影都震撼。

二、煤城戏台上的绝活

淮南推剧的推字大有讲究。演员念白时双手似推磨般画圆,这个源自磨豆腐动作的程式,在《豆腐西施》里被演绎得风情万种。当家花旦周晓燕独创的三步上煤车身段,把矿工妻子送饭的急切化作流水般的身姿,转身时鬓角绢花要恰好颤三颤。

花鼓灯戏的绝活藏在脚底。七十四岁的传承人陈桂芳能踩着二尺高的木跷连转十八个圈,裙裾翻飞间露出鞋帮上绣的并蒂莲。她说这是当年逃荒艺人的看家本事——既能登高望远防抓丁,又能让最后一排观众看清裙摆花样。现在年轻人练这功夫,得先在平衡木上扎三个月马步。

三、老调新声里的传承

洞山中学的戏曲兴趣班里,孩子们正用普通话唱着改编版《淮河谣》。十三岁的王雨桐觉得传统唱腔像奶奶熬的中药,自己偷偷把R\u0026B节奏加进念白。这种看似叛逆的尝试,反而让淮南戏曲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百万点击。老艺人们嘴上说着胡闹,暗地里却学着用美颜滤镜直播教戏。

在九龙岗废弃的铁路礼堂,一群90后用全息投影重排《楚相祠》。当数字化春申君与真人演员对唱时,台下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突然听懂了二百年前的唱词。剧场管理员老赵发现,散场后总有人摸着斑驳的砖墙发呆,或许在触摸那些嵌在缝隙里的旧时光。

暮色中的老戏台亮起LED灯带,张怀玉师傅卸妆时特意留着眉梢一点红。他说这是给夜游的戏魂留个记号,免得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。台下马扎缝隙里,几粒焦香的炒瓜子静静躺着,等待下周的锣鼓再次把它们震醒。在这座煤电之都的钢铁森林里,这些咿咿呀呀的老腔调,始终倔强地生长着,像淮河岸边的芦苇,一岁一枯荣。